top of page

会员日后记| 与时代变迁对话

Apr 1, 2022

编者按

在三月举办的会员日Pitch板块中,我们请到5位艺术家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叙述创作经历,交流创作心得,并就项目的未来走向与主持人和观众展开深入讨论。

以下是对本次活动参与艺术家的简要介绍和内容的梳理。


 


Rikki Cui / 崔誉舰


摄影专业在读,目前研究方向为摄影与语言文化的相互作用、男性凝视与女性艺术。

个人网站 rikkicui.com

Instagram @rikkicui


Rikki的“My Hometown” 《我的故乡》这一摄影项目,以自己位于大山里的家乡作为创作对象和发散原点,试图通过个体感知、影像记忆、文化经济等角度,反思中国农村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价值冲突。从最初给予他灵感的老照片,到返乡时手机里的随手拍,再到后期对村庄全貌系统性的记录梳理,这系列作品展示了时代、文化、经济和人文风貌的变迁对故土的交织作用。


回乡时翻出来压箱底的老照片,他感慨,家乡这些年早已是截然不同的模样,无论是景观、生活环境还是经济状况。这样巨大的变化,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令他感到无力。Rikki希望借助摄影记录他走访观察到的乡村的各个侧面。从2017年至今,Rikki在课业之余往返于居住的城市和家乡的小山村,与村里的乡亲们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乡村发展的态度,观察、对比、用影像记录家乡的变化。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但建设过程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采和堆积的的废料污染让“绿水青山”不再。




“The body of the mountain was cut into pieces"


Rikki认为,对比最近新拍的照片和老照片,不仅表现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进步,更凸显出飞速发展带来的冲突和迷茫,同时也体现独立个体与自然环境、群体记忆的密切联结。在Rikki的镜头下,这些变化也不再是抽象模糊的历史叙述,而是愈发清晰的、带有很强情绪张力的审视。以个人视角切入宏观叙事,具象地折射时代与社会的精神形态,Rikki的作品试图重新审视跨越几十年的土地的记忆,聚焦山村中人与人、人与乡土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Rikki认为这个项目是他日后深入纪实摄影的启蒙。他对主持人强调说,这个项目的初衷只是为了记录,并没有过多考虑项目的规划。他计划将这个系列持续下去。Rikki将持续不断地观察和反思,在变迁的混乱和困境中,与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生活环境保持联结。



"The mountain in 2021"



"Finished road in 2021"


 


张雨萌


目前就读于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创作包括绘画,影像、装置、表演等多种媒介,以细腻、女性化的自传方式叙述并探讨当下社会变迁和个人身份转化之前的相互作用。


Instagram @artist_yumengzhang


雨萌分享的第一个作品《呼吸》(Exhale)从2018年开始持续至今,期间经历多次再创作,辗转多地。这个系列的雏形是在学校的工作室内,用假血将地面年久失修自然形成的裂缝勾画出来。




Exhale, 2019


再次延伸创作这一题目,便是疫情回国期间,在家口的胡同,雨萌用红颜料标记出地面的裂缝,正好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对于雨萌来说,创作的过程与完成的作品一样重要,忆起经过她身边的路人,雨萌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小男孩,“他们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过去时,说我在‘给地画一条生命线’。”





Exhale, 2020


雨萌强调她的作品不是单一意义上的纯行为,而坚持多种媒介的交叉:行为表演经过语言的转换,再呈现于图像和文字的相互作用中,作品处于一种具有反抗意味的、飘忽不定的存在状态。在今年的毕业展中,雨萌的《你的身体流了一半男人的血,你的身体流了一半女人的血》系列融合文字、行为及影像,她赤身在墙上写下这两句父母争吵时常用来攻击对方的话。雨萌说,“我爸妈吵架的时候,我妈对我爸说,‘你身体流了一半娘们的血’,而我爸会怼回去,说‘你的身体流了一半爷们儿的血’这些。在北方‘娘们’这个词是贬义的。”





《你的身体里流了一半男人的血 你的身体里流了一半女人的血》行为影像截帧,2022


《家谱树》(Family Tree)系列作品亦创作于疫情期间,包括一丛被涂成红色的枝枝杈杈、一系列摄影、丙烯创作等。雨萌回到了从小生长的村子,当时正值拆迁,施工队铺盖的绿色防护网吸引了她。从楼上俯视,大片的绿色几乎铺天盖地,有大地艺术的感觉,也像碧色海浪。雨萌对于照片的色彩处理使得依稀可辨的景象愈发抽象,色块替代事物本体成为视觉主导,刺眼的红色枝杈从连绵不断的绿色中跳脱出来,像是毛细血管,也仿佛展厅中张牙舞爪蔓延的生物体。






《家谱树》系列

丙烯,古董窗户,照片,2021



《家谱树》系列 可收藏级相纸微喷,尺寸可变,2021


当主持人询问雨萌未来的创作方向时,她表示虽然自己暂时并不明确,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始终的是自己身体的参与,身体是雨萌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



 


陈昱至



目前就读于加州艺术学院学的电影专业,作品涉及电影、摄影、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


个人网站 jingdi.space

Instagram @yuzhi._chen



在Pitch中,昱至分享了两组摄影作品《美国厕所》(MĚI GUÓ CÈ SUǑ)和《亚美利加》(America)。两组系列作品都在持续中,由数码和胶片拍摄。


《美国厕所》这个系列源于昱至对语言、翻译、命名和事物本体的感知。在驾车从加拿大驶往美国的路途中,昱至发现两国虽然都使用英语,但对“厕所”的命名截然不同——加拿大称厕所为“washroom”,而美国则为“restroom”。这一对比激发了昱至对“厕所”一词在英文中不同翻译(还包括watercloset、toilet、bathroom等)背后意义的兴趣。自此,昱至开始拍摄他所到之处的各种厕所(目前以男厕为主),并记录它们的详细地理位置;小到朋友公寓里的卧室厕所,大到艺术馆的公共卫生间。




昱至的作品体现出对语言命名、本体和摄影客观性的探索,思考“名称”对人们感知事实的影响,追问所谓“事实”在影像中呈现的的具体性和客观性。这些问题在《亚美利加》这一系列中尤为突出。昱至认为,人们对于“America”这个词在英文语境中的含义带有先入为主的评判,通常直接与“美国”或“美国的”划等号,而这个词的本意包含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这一普遍现象带有明显的美国中心主义。在日常语境下,词语的指代往往脱离了本意,所谓正确的理解对语言的客观性发起了挑战。而谁被包含在American这个标签下,谁又被剔除在外了呢?深究背后的原因,其中的复杂性从多个层面反映出语言文本与政治、历史、文化发展等因素的错综交织。

昱至从他生活中对“America”的印象出发,作为一个外来者(或“他者”),拍摄他观察到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照片。在这系列中,昱至用图像语言发问:谁是American?American是什么?而American又在哪?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瞬间的捕捉,昱至也希望继续探究具有美国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以及多元文化和历史的结合。






谈及作品未来的走向,昱至计划去更多的地方拍摄。主持人提出可以进行男女厕所的横向对比,弥补《美国厕所》这一系列在性别上的不全面。对此,昱至表示赞同,也考虑将项目发展为行为艺术的可能性,甚至包括突破传统的卫生间形式,如gender netural restroom,即无性别厕所。



 


Elaine / 刘崟佳


现就读于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本科,作品运用不同材料和媒介,表现形式多样,关注对周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深度探索。


个人网站 elainejia100.carbonmade.com

Instagram @elainejia100


Elaine的作品《日食月影》(Good Night)具有跨学科的实验精神,探索多元材料和多种实践方式的碰撞。Elaine试图打破传统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的桎梏,质疑原本对立的概念,思考传统文化习俗和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细微处发掘与宏观物像的对应和融合。



作品的创作契机是中秋时分赏月思乡的传统习俗,而小时候观看月食这一天文奇观的经历成为Elaine《日食月影》呈现形式的灵感。为了不耽误女儿的睡眠时间,Elaine的妈妈在半夜录制下来难得一见的月食现象,早上播放给她观看。当时正在感冒的妈妈用沙哑的声音坚持给女儿讲解这一天文现象,令Elaine至今记忆深刻。


这一系列以月食过程为表现基础,而代表月影的圆圈里充斥着的不同纹路,Elaine说,都是她在生活中收集到的生物样本在显微镜下放大后的成像:植物、虾蟹、羽毛、动物骨骼毛发……这些小物件有的看上去很古老,而有的水分还没有完全蒸发。在显微镜的放大作用下,微观世界的细节充斥着整个画面,改变了所熟悉的人眼观察方式。Elaine还用电子显微镜对观察对象做了电子边缘处理,为图像渲染一种陌生的、迷幻的、情绪化的色泽。





羽毛的色泽、植物根部的细节、砂石颗粒的质感,当“细节”占据“整体”,“微观”取缔“宏观”,事物的本体已化为了抽象的纹路和色块。这样的视觉处理,使显微镜下的观察对象脱离了其在现实世界原有的样貌,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日常形态,而转化成一种视觉语言,作为图像元素呈现。如果以后进一步完善作品,Elaine打算着重斟酌材料的选择。





《日食月影》中呈现的太阳与月亮交替而生,循环往复,相辅相成,也正是Elaine希望表达的天和地的结合,天体现象和地表生物样本的碰撞也映射理性审视和感性认知的辩证关系。



 


刘曜植


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摄影与媒介专业纯艺研究生,目前工作生活于洛杉矶。他的景观摄影与多媒体装置作品探索城市化、环境变化和保护等问题。


个人网站 yaozhiliu.com

Instagram @yaozhiliu


曜植的长期摄影项目“There it is, Take it!” 是对洛杉矶的主要供水系统“洛杉矶引水渠”的调研。结合影像、地图、报刊、相关文献和装置,曜植的作品展现洛杉矶引水渠的地理结构,追查其历史成因,从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多角度审视这一工程及其影响。



Installation view in Three Shadows Xia Men

March 2022

对于曜植来说,洛杉矶引水渠工程背后盘根错节的历史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研讨。19世纪末,当大量移民涌入洛杉矶时,城市规模开始爆发性的增长。当时的供水主要靠本地地下水和一条洛杉矶河,但是洛杉矶本地的地表水供应非常不稳定。20世纪初,城市的规划者认为本地的水资源已经无法供应城市消耗,所以决定从欧文斯谷地引水。随着河水逐渐被引走,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欧文斯湖很快就干枯了。而它的干枯,没有得到及时治理,反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社会问题。直到在2000年以后,由此引发的各方利益冲突和生态环境毁坏才得到重视。







摄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媒介,但曜植还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工作,其中包含大量的视频资料、实物装置和档案整理,如手绘地图、档案照片、信息统计图表、旅游宣传册、报纸等。在梳理档案的同时,曜植致力于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丈量洛杉矶引水渠的地理设施,同当地居民交流并记录口述历史。疫情期间,曜植得以独自走遍引水渠的北坡到南端,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引水渠工程设施和重要地标。




曜植希望,通过对“洛杉矶引水渠”的重新梳理、审视、叙述,能用影像挖掘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bottom of page